五月婷婷018_国产 经典 精品 欧美 日韩_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_久久精品无线播放

有途網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精選匯總

高語鴿2019-04-29 09:45:47

歷史科目對于高考的文科生來說是最重要的文綜科目了,中國歷史博大精深,歷史文化淵遠流長。高考歷史有哪些知識點是高考學子們必背的呢?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精選匯總

一、專制主義的發(fā)展歷程

專制主義是指中央的決策方式,具體說就是皇帝的個人專斷獨裁;中央集權指全國各種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zhí)行中央的政令。

1.戰(zhàn)國時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韓非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新興地主階級從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3.西漢鞏固

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鞏固。

4.隋唐完善

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強

北宋初年,大力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zhèn)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6.元朝新發(fā)展

為了加強封建統(tǒng)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

7明清達到頂峰

明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還設立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

二、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其核心是國家政權的結構關系及其運作方式,是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斗爭的產物。它的確立和變更都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維護統(tǒng)治階級經濟利益服務的,是與國家的社會性質和發(fā)展相適應的。

1.王位世襲制: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破壞了民主推選部落首領的禪讓慣例,自己繼承父親的職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出現"天下為家"的局面。

2.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并將封地和對周王的義務密切聯系,從而維系和鞏固了西周的統(tǒng)治。

3.軍功授爵:戰(zhàn)國商鞅變法規(guī)定按軍功的大小進行授爵和賜給田宅,廢除了奴隸主貴族享受爵祿的特權,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專政的建立。

4.皇帝制:秦統(tǒng)一六國后,確立皇帝至高無上原則,嬴政規(guī)定封建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皇帝,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無論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魏晉以來,地主階級中形成了以門第高低為標準的選拔官吏的"做官看門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形成于魏晉,東晉時充分發(fā)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時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續(xù)沿用并使之完備。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相互牽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國家政府工作效率??婆e制的實行,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基礎,也使士族制度逐漸消亡。

7.行省制:元朝為有效地管轄遼闊的國土,加強封建統(tǒng)治,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成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可以在中央統(tǒng)一政令的基礎上獨立處理省內事務。這一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

8.八股取士:明朝沿用科舉制度選拔官吏。明政府規(guī)定科舉考試只能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的答卷不允許有個人的見解;文體死板地分為八個部分。八股取士鼓勵只知埋頭讀書,不講究實際學問的人,旨在為皇帝培養(yǎng)忠順的奴仆。

三、古代著名的改革

古代歷史上無數次革新與變法實踐表明,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因此,也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改革內政,發(fā)展生產,改革軍制,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yè)。

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除特權,獎勵耕戰(zhàn)建立縣制。

秦國封建經濟得到發(fā)展,國家實力增強,為秦統(tǒng)一全國創(chuàng)造了條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頒布均田令,實行漢化政策。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方民族融合。

3.王安石變法: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興修水利,發(fā)展了農業(yè),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但是新法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而失敗。

四、歷代疆域的變遷

中國疆域變遷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疆域的變化也從一個重要的方面反映了歷史的進程。因此了解歷代疆域變遷的歷史,能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祖先的光輝業(yè)績。

1、商朝:東到大海,西到陜西西部,東北到遼寧,南到長江流域。

2、秦朝: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

3、唐朝:東到大海,西到咸海,東北到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南到南海。

4、元朝:北至陰山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今庫頁島,西北達新疆、中亞地區(qū)。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地區(qū)、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tǒng)治的范圍之內。

5、清朝: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的島嶼、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縱觀中國歷史,統(tǒng)一的中國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在其形成過程中,漢族作出了主要的貢獻,而少數民族為統(tǒng)一疆域的 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歷代生產力的發(fā)展推動了統(tǒng)一疆域的形成。歷代統(tǒng)治者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鞏固了中國的疆域。封建社會的后期,落后腐敗導致了 大塊中國國土的淪喪。

五、古代經濟發(fā)展的原因

發(fā)展經濟繁榮社會,這是從古至今歷史發(fā)展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在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fā)展的原因雖不盡相同,但我們探析古代經濟發(fā)展的共性因素,對今天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古代經濟發(fā)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政策:歷代統(tǒng)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經濟發(fā)展的土地政策、賦稅政策,或者一定時期對統(tǒng)治政策進行調整的變法、改革。

2科技:勞動人民改進工具,提高生產技術;興修水利,免除水旱災害;政府推廣優(yōu)良品種;歷代總結生產經驗的著作可以指導人們直接把先進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3人民群眾辛勤勞動: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勞動,相互學習,提高生產技術。

六、歷代經濟政策

縱觀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史,統(tǒng)治者如能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及發(fā)展生產的政策,就能調動人民群眾生產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能促進古代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1.秦國: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zhàn),禁止棄農經商。

2.秦朝: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

3.唐朝:沿用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武則天獎勵農業(yè)生產。

4.清朝:宣布"更名田";實行"攤丁入畝"。

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歸納分析洋務運動的各類內容(軍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務運動的目的,失敗原因。

2、記憶洋務派開辦的軍民企業(yè)名稱,行業(yè),地理位置。民資企業(yè)的名稱,行業(yè),地理位置。

3、辨證的分析“扶清滅洋”的兩面性,反映的歷史背景和農民的階級性。(該口號說明了農民的哪三個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國的關系;帝國主義入侵和其先進文明的關系;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關系。)

4、如何理解中國民族資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資本企業(yè)的特點:資金,技術,分布,行業(yè);與帝封的關系。)

5、歸納早期無產階級的特點和成因。(早于資產階級產生;分布集中,組織性強;與農民階級天然聯盟;革命性強。)

6、清政府那些舉措順應了19世紀中期世界的經濟和政治發(fā)展趨勢?結果如何

7、《馬關條約》的內容、特點和危害。甲午戰(zhàn)爭對中,朝,日,遠東局勢的影響。

8、歸納維新派為戊戌變法所做的思想準備,政治準備,組織準備。百日維新的內容和意義。

9、維新變法的歷史背景。維新派的首要目的??盗壕S新思想的特點和成因。維新派與光緒帝的關系。戊戌變法的三重意義。(思想意義;政治意義;愛國意義。)

10、義和團運動中農民階級革命性和落后性的體現。義和團運動的功績。

11、比較開明派,洋務派,早期維新派,維新派,革命派在對待西學,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眾等問題上的態(tài)度。

12、比較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起義原因,綱領,組織性,與宗教關系,軍事活動方式,對待西方的態(tài)度,斗爭矛頭和斗爭結果。斗爭作用:都沉重打擊中外反動勢力;都迫使列強改變侵華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結。)

13、1840-1900年列強侵華特點的變化?(侵華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侵華格局由以英為首合作侵華到激烈爭奪形成侵華同盟;侵華方式策略由武力馴服清政府到打拉結合,勾結扶植清政府,以華制華。每一個變化都做到能用史實說明。)

14、1900年前后中國社會在列強侵華,反動統(tǒng)治,抗爭探索,經濟發(fā)展四方面的顯著特征和史實。

答:(1)侵華:帝國主義完全確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戰(zhàn)后列強侵華進入資輸和瓜分階段;②列強爭奪激烈形成侵華同盟;③八國聯軍侵華,簽定辛丑條約共同以清政府為代理人確立秩序;

(2)反動統(tǒng)治:清政府日益反動孤立:①對外投降出賣國家主權,淪為洋人走狗;②鎮(zhèn)壓戊戌變法,出賣義和團,反動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結果適得其反;

(3)抗爭探索:中華民族覺醒;①義和團運動粉碎敵計;②維新派改良愛國、進步、思想啟蒙;③資產階級革命逐漸成為主流。

(4)發(fā)展:民資初發(fā);①甲午戰(zhàn)后列強投資;②清政府放寬限制;③維新變法的推動。

15、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繼承發(fā)展關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化。(辛亥革命和北洋軍閥統(tǒng)治)(1901--1918)

這一部分的歷史十分重要,必須學好、吃透、弄熟。教材明顯分為前后兩塊:一是1895至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內容;一是1912-1918北洋軍閥反動統(tǒng)治,革命派繼續(xù)斗爭,中國革命由舊向新轉變的六年。

學習這一部分抓住兩個中心問題:其一是辛亥革命從興起、到失敗的過程;其二是抓住辛亥革命失敗后,北洋軍閥取代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新的代理人,革命派繼續(xù)為維護民主共和的果實斗爭,但屢戰(zhàn)屢敗。中國社會黑暗之極,但就是在一戰(zhàn)前后的中國,由于內外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國革命開始發(fā)生偉大的轉折。

在這18年中,把握以下四條基本線索:

(1)帝國主義扶植清政府和北洋軍閥,加深殖民秩序:①采取間接侵華方式,以華制華,尤其是分而治之更加陰險;②在華爭奪激烈,特別是日俄和日美,其中日本一度獨霸中國,但一戰(zhàn)后被打破;③帝國主義繼續(xù)破壞中國革命事業(yè)(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等);④控制中央和分割邊疆相結合。

(2)北洋軍閥替代清政府統(tǒng)治,對內獨裁破壞民主,對外出賣國家主權:①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預備立憲花招破產,出賣利權,垮臺實為必然;②袁世凱篡奪清朝大權和革命果實,復辟帝制,接受21條,眾叛親離死去。

(3)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

①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經過長期準備,武昌起義推翻清廷,建立民國,但由于帝封聯手,資階軟弱渙散,官僚、立憲投機,果實很快被篡;

②此后革命派又為維護革命果實堅持斗爭,皆以失敗告終;

③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推翻帝制,普及共和觀念,解放思想,發(fā)展資本主義,啟民族覺醒之蒙都功莫大焉,但由于其軟弱性,不敢明確反帝,徹底反封,始終未能提出科學綱領,建立革命武裝,組成堅強政黨,發(fā)動群眾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其失敗也是必然;

④一戰(zhàn)期間,中國具備了向新民主義革命轉變的諸多條件(經濟、階級,思想等)。

(4)經濟上出現民族工業(yè)的短暫春天。它和實業(yè)救國,民主共和,新文化運動一起推動了中國歷史的前進。

1、同盟會和此前革命派政黨的區(qū)別(全國性,理論性,先進性。)分析其弱點(渙散,復雜)。同盟會后來的演變。

2、辨證的分析三民主義內容的意義和局限。(它主張民族主義,但又缺乏明確的反帝態(tài)內容;它主張民權,但又不敢發(fā)動群眾;它主張民生,但又不敢自下而上的摧毀封建土地制度。)

3、收回利權和保路運動的原因,作用。

4、深刻理解實業(yè)救國思潮的形成原因,代表人物,分析積極作用。其結局說明了什么?

5、歸納革命派為革命到來所做的準備工作。(宣傳思想-譯書,辦報,著書,論戰(zhàn);建立革命團體;創(chuàng)建革命綱領;發(fā)動武裝起義。)注意與維新派區(qū)別。

6、革命派為維護共和果實進行的歷次斗爭的原因,結果。

7、湖北軍政府和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和成分。南京臨時政府的弱點。(四方面:內部混入舊官僚和立憲派;對帝國主義抱幻想;未采取徹底反封措施;缺乏群眾和地方基礎支持。)

8、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從帝、封、官憲,自身分析。)

9、一戰(zhàn)前后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政治,由袁獨裁到軍閥割據;由日獨霸到同支配;由舊民主革命到新民主革命;經濟:由春天到冬天;思想: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批封逐漸轉向社會主義思潮。)

10、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幾個階段及影響。

11、五四運動前中國政治斗爭的焦點,體現,斗爭的實質,和結局(兩個不穩(wěn)定),啟示。

八、新中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1949--1956)

1、建國后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兩大任務,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結果。

2、過渡總路線的提出背景,內容,特點,執(zhí)行結果。

3、一五計劃的實施條件,內容特點,實際實施的情況,取得的具體成就。

4、過渡時期的含義和實質是什么?"過渡性"在政治,經濟,思想,外交上的體現。過渡中我黨的幾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創(chuàng)舉。過渡中存在的問題。

5、我國經濟在1948-1956年的社會經濟在狀況,所有制,經濟體制上的變化及原因。

6、建國后到1956年我黨對官僚資本、民族資本、小農經濟采取的不同政策、原因和影響。

九、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文獻

①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的是1689年通過的《權利法案》 。

②揭示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原則,體現了摧毀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成為資產奪取和鞏固思想武器的是1789年法國制憲會議發(fā)布了《人權宣言》。

③被馬克思譽為世界上“第一個人權宣言”的是1776年通過的美國《獨立宣言》。

④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guī)范的是拿破侖《民法典》

⑤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資產階級憲法。也是至今資產階級憲法中存續(xù)時間最長的一部憲法。是1787年美國憲法

十、古今中國重大科技

①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是在商朝。

②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文學專著是戰(zhàn)國時的《甘石星經》。

③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是戰(zhàn)國時的《石氏星表》。

④世界上最早使用十進位值制記數法(九九乘法口訣)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

⑤記載了世界最先進的數學運算方法是東漢時的《九章算術》。

⑥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書是南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⑦被譽為“中國近代科學先驅”(農業(yè)百科全書)的是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⑧被譽為“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⑨“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wèi)星。

十一、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主要由各國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綜合力量)的決定。本專題主要敘述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外交關系的發(fā)展歷程,可為三個階段:

(1)新中國初期(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50年代末)是新中國外交的奠基階段,主要內容有:外交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以獨立的姿態(tài)走向國際舞臺。

(2)20世紀70年代是中國外交取得重大突破階段。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中美及中日關系正常化。其中中美關系的緩和是重大突破的關鍵因素。

(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關系進入全新發(fā)展局面。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